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市民李萍在位于无锡西部山水城境内“自家”的田里搭好了铁架子,两个多月后刚种的丝瓜就能成熟开吃了。
同样是在这个周末,军嶂社区在这片农田区域组织了一场阅读分享会,来自学校、企业等机构的阅读爱好者们分享了好书,也享受了这片农田的美丽春色,并带动了农田内新鲜蔬菜、木艺手作等特产的销售。
这片田不大,只有60亩,但短短几年,因为既产蔬菜和水果,又办市集又做文创,土地亩均产出从原来的1万元增至现在的5万元。
(相关资料图)
因为融入了文创、市集等新业态,收获了人气、名气和财气的这片“金地”,渐成无锡西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
未来三年,滨湖区将深化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生产创意、产品创意和品牌创意,打造具有游憩、观赏、娱乐等属性的新型农业园区,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农文旅”相融合、“研学体”共推进的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到2025年,形成全面覆盖、梯次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园区化发展格局,建设完成1个省级产业园、2个市级产业园,10个村级特色园。
地里种蔬果
产菜千斤,一家够吃1年
16日中午,军嶂社区万家田园,天气虽热,来自城里的很多“农夫们”却不顾这些,都在各自的田里忙碌着,忙碌的人中还有孩子们的身影。
耕田、带娃、休闲,曾经让很多人心生向往的田园梦,如今在这片田园成为现实。
在田园东部一块150平方米的地里,李萍正和孩子一起搭架子、翻新土、润田地,准备种些丝瓜,旁边的地里种着莴苣、菠菜等蔬菜。隔壁的菜园内,来自河埒街道的杨秋芳一家五口在忙着清理田间的杂草。
“父母退休了,他们有空就来这里打理,既锻炼了身体,又收获了新鲜的蔬菜,周末孩子还能来体验农耕文化。”杨秋芳说,她租赁的这块田有100平方米,因为种植勤快,几乎没有空档期,一年可产蔬菜千斤,基本可满足一家一年的吃菜需求。
李萍、杨秋芳所种的这些田地“集中”管理后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万家田园,原来是军嶂当地杭巷、张巷村村民手上的闲置土地,共有60余亩,被划分为20-150平方米不等的小块后对外出租,现在所有田块已经全部租出。据介绍,田块租金为60元/年/平方米,租户中八成是来自市区的“80”后。
城市“80后”集中来到乡间种田,图啥?记者采访后归纳大多为4个原因:满足家中老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让自己随时有农耕生活的体验;培养孩子亲近自然的习惯;实现自家蔬菜的供给自由。
“不是将土地进行简单的集中,而是要通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升土地的多元化价值,促进更多农民实现增收。”万家田园负责人罗玉军说,市民集中来种田,只是实现了万家田园的“一产”,推出木艺、染布等农文旅融合手作、举办创意市集、育强乡村旅游产业,加速农、文、旅融合,才能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地里做文创
木作染布,增加休闲产出
在万家田园,让当地果农直接获益的租金收入还只是土地集中盘活后增值的一部分,在融入木艺、染纺等文创制作业态之后,还让这片土地增加了很多旅游收入。
万家田园四周分布的是大小不一的田块,中间15亩地是互动活动区,穿过长长的木栈长廊后就来到文创制作区,一处是木艺制作室,一处是蓝印花布染坊。
木艺制作室呈长条形状,分内外两间,里间是加工室,有着各式各样的加工机器。外间是展览区,陈列着的各种精致木作吸引了很多游人关注的目光,一张供案头摆放的文玩小木椅零售价格要800元。制作室内既有固定的大师傅,也有慕名而来的学徒工,从锯料、刨木、打磨到成型,可全过程亲身参与。同时,木艺制作室还对外推出家具定制、旧家具维修服务。
在蓝印花布染坊内,可以看到染坊传统工序的制作过程,蓝印的方法属于浆染,其中浆的原料是石灰和黄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户外的晒布场,充满浓郁的江南气息。晾晒蓝印花布也是件技巧活,染坊女工手持长杆,对外一撑,布匹如一条长蛇般挂在了竹竿上,布匹滑落的声音,听起来美妙动听,让人沉醉。
除了固定的文创制作室,万家田园还推出了以24节气为主题的文创课程,涉及农事活动体验、节令食物加工等,文创课的很多授课“老师”就是当地的果农,文创课在提升田园人气的同时,还增加了当地果农灵活就业的机会,增加了收入。这些果农“老师”在和城里学生互动交流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城市的了解,不少人在拆迁后住进商品房小区后,很快适应了“城里”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这里还将引入田园咖啡,加速农耕和艺术的融合,进一步增加这里的休闲产出。
地里办市集
销了果品,还带动了土鸡
杭巷150号村民苏益萍家有果田8亩,种有醉李、杨梅、茶叶等,以往每逢水果上市,苏益萍大多是在山水东路两旁摆摊售卖,卖得慢,人也辛苦。
“早就不用去摆摊了,每年的果品大多是通过市集线上、线下平台售掉的,卖得快,价格也好。” 苏益萍说,这两年自从家门口有了这处人气田园,果品上市就不愁销路了。
据介绍,每到果品上市,万家“农夫市集”就将当地果农的果品、联系方式等在线上集中展示,同时向签约合作企业和学校推出采摘游、体验游等农旅互动活动,在加速果农果品销售的同时,还带动了土鸡、蔬菜等副产品的销售,增加了果农收入。
土地空间有限,产业潜力无限。再过1个多月,军嶂一带的醉李就将成熟,随后杨梅等鲜果也将陆续上市。
据军嶂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与社区签订共建乡村振兴的联盟单位有数十家,今年在果品上市期间,社区将联合万家田园等农业园区打造多个主题的线下军嶂田园生活节,把果品采摘、乡村旅游、文创推介等多种业态以市集的形式进行集中展现,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转化为增收致富“出路”。
万家田园虽不大,但短短几年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提升,亩均产出从原来单种果品时的1万元增至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万家田园只是山水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山水城境内现有果园1.3万余亩,农产品年产值约1.75亿元。近年来,当地持续将提升农产品价值、扩大品牌效应和拓宽增收渠道紧密结合,打造出了一张独具特色的“山水+旅游+果品”融合的文旅新名片。在果品销路上,借助各类线上平台和成熟的冷链配送体系,山水城果品正加速走出无锡。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今后几年,滨湖区将锚定“环湖都市型农业农村”的发展基线,在实施农业园区功能化行动上,围绕“延链、补链、壮链、优链”,跨界配置农业和文旅、科技、康养等要素,加快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农文旅”相融合、“研学体”共推进的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
来源:无锡日报
记者:邵旭根、徐啸雨
编辑:孙涔铭
编审:沐滟
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