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别称,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探索宇宙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来自130多亿光年外的电磁波信号,推动对宇宙深空的了解与探测,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中国天眼”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大窝凼洼地,于2011年1月始建,2016年9月落成启动进入试运行、试调试工作,2020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并于2021年3月31日正式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
(相关资料图)
“中国天眼”有哪些重要进展?
自投入运行以来,“中国天眼”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包括:
发现超过300颗脉冲星,其中包括一颗双星系统中的脉冲星和一颗距离地球约25000光年的脉冲星。脉冲星是正在快速旋转的中子星,密度极高,每立方厘米重达上亿吨。脉冲星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恒星演化、物质状态、引力理论等方面的奥秘。
探测到宇宙中最强的爆发信号——快速射电暴(FRB),并首次发现周期性FRB。FRB是一种持续时间极短、能量极大、来源不明的射电信号,被称为“宇宙之谜”。FRB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宇宙结构、暗物质、暗能量等方面的问题。
开展跨国联合观测,与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个射电望远镜协同工作,实现超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VLBI是一种利用多个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射电望远镜同时观测同一个天体,从而实现相当于一个巨型望远镜的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技术。VLBI的应用有助于精确测量恒星位置、地球自转、地壳运动等方面的参数。
“中国天眼”有哪些未来计划?
“中国天眼”目前仍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其性能和功能,未来将开展更多领域和方向的科学观测和研究,包括:
完成19波束接收机系统和多波段接收机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进一步提高观测效率和灵敏度。
开展对中性氢分布和运动状态的观测和研究,探索银河系结构和演化历史。
开展对分子云、恒星形成区、行星状星云等复杂介质区域的观测和研究,揭示恒星形成和演化过程。
开展对活动星系核、类星体等高能天体的观测和研究,探索黑洞物理和相对论效应。
开展对太阳系内外行星及其环境的观测和研究,寻找太阳系外行星并评估其生命存在可能性。
开展对人造空间目标及其碎片的观测和研究,为空间安全提供支持。
总之,“中国天眼”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将继续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自然规律认识作出贡献。
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